全本久久

5. 勇斗倭寇救姑娘,星夜离津避祸殃

玉莲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本久久quanben99.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五章

勇斗倭寇救姑娘,星夜离津避祸殃。

话说双喜夜闯瓜地,巧遇同乡,得到王光荣老两口的热心照料,感激涕凌,便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还是带俺到爱华姐的老同学家去吧!”王光荣笑道:“傻小子,安心地住下吧。俺就是她的老同学。”“你——你孙女是大学生,你咋会是她的老同学呢?”王光荣嘿嘿地笑道:“这说起来话长了……”。王光荣说着便回忆起这个外号的来历:那是几年前的事。俺孙女考上了大学。没人照顾她,非让俺去陪读。老伴去不了,没法子,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就住下来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当天我和孙女都上街参加了游行示威。她的同学不认得我,问孙女,这是你什么人?我逗她们说道:“她是俺的老同学。”孙女说道:“对,是老同学……。”王光荣自豪地说:“从那时候起,孙女叫俺老同学,一直叫到今天。”李双喜高兴地说:“俺大姐真是有福,有您们这么好的爷爷奶奶……。”李双喜好久没练拳脚,觉得身上很不舒服。他走出瓜窝棚,拿起红缨枪耍了起来……。王光荣站在一旁,看了连连点头,夸道:“好功夫,在哪儿学的?”“在天津卫。”王光荣道:“好,正好俺有两个十来岁的孙子。天天缠着俺教他们功夫。俺这老胳膊老腿地教不了啦!打明起,您帮俺教他们吧!”双喜道:“好吧!俺把学到的功夫全教会他们……。”傍晚,李双喜跟着王奶奶来到离瓜地不到半里的小村子里。李双喜问道:“王奶奶,这村子叫啥名?”王奶奶道:“叫清河村。归青州管。好几百里路,你是咋从天津来这儿的?”“俺也不知道,师傅告诉俺,出了天津卫往老家方向跑,别离开铁路太远,到了青州就能打听到清河村,到清河村就能找到老同学。没想到让俺真碰上了。”王奶奶问道:“你师父姓啥?叫啥名?”“俺师父叫王风学。他长得真有点像爷爷和您。”“你说得像俺的,那是大儿子。他全家都进城去了,干的活比在乡下还苦还累。老二是大学教授。五个儿子就出息他一个。老三也没上过学;老四在山东泰安;老五念了几年书。谁家打来的信都找他看。”李双喜问道:“师父咋不在乡下,跑天津去干啥?城里活多累?”

王奶奶道:“年轻人都以为种地苦。城里有电灯、电话,高楼大厦!好在那儿?一家人吃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靠给人家装卸火车、搬运货物,清扫垃圾来养活一家五口人。挣的钱去了交水电费、房租费能剩多少吃饭钱?一棵大葱都吃不起……。”李双喜道:“让他们回来多好?”王奶奶道:“去年回来一趟。一家五口人打扮的像洋鬼子似的。西装革履,趾高气扬,装得像很有钱似的。邻居都夸他们在天津卫混的不错……。他把俺接进城里去了一回。孙子告诉俺,他们全家人,天天出去检破烂。回乡那次全家人穿的衣服、鞋帽,都是外国人扔的洋垃圾……。一分钱没花。俺听了气得住了一天一夜就回来了……。”李双喜道:“城里人离开他们就会垃圾成山,火车停运,工厂停产……。”

王奶奶说道:“你说咱一个庄稼人,在乡下守着几亩地,不缺吃不缺穿的多好,跑城里去受那罪。回家来还鼻子里插葱装象……?人家城里人都是有工作有职业的。不在家好好种地,跑城里干嘛去?”“在山东的叔叫啥名?”王奶奶道:“他叫王凤良,是俺四儿子。每年都来看俺们,数他听话。”王奶奶说着擦了下眼泪……。进了大门,两个十来岁孩子迎了过来。孩子小声问道:“奶奶,他是谁?”“这是你大爷从天津卫派来教你俩学功夫的双喜哥。”

两个孙子道:“太好啦。”双喜问道:“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俺叫王文龙十四岁。”年龄小一点的孩子道:“俺叫王文虎十一岁,”李双喜问道:“都喜欢学什么功夫?”王文龙道:“俺想学刀,像关公那样过五关斩六将。”王文虎道:“俺想学岳飞那样枪挑小梁王,”“嗬!都有志向。现在就教你们基本功。”李双喜见两个小徒弟学武心切,十分高兴。但两手空空如何教得,这下难住了双喜。忽然,发现房头有不少葵花杆子,便用镰刀修理成大刀模样。在双喜的指导示范下,两个小子就在院子里比划上了。王奶奶和王大娘,笑得前仰后合……。这正是:

血气方刚少年郎,岂容倭寇耍流氓。星夜逃离天津卫,青纱帐里把身藏。

双喜夜宿看瓜棚,恩人家中度时光。自古英雄出少年,习文练武中华强

李双喜当上了武术教练以后,把王奶奶家的两个孙子调教的特别好学上进,一家人高兴地合不拢嘴。王奶奶道:“这俩孩子总算找到武师了。过去,太阳晒糊腚都不起床。瞧他们现在,起早贪黑练武。美的都不知姓啥了。我的娘哎,笑死个人。”儿媳道:“李双喜要是能在咱们这儿安家落户多好。”王奶奶叹了口气说道:“一晃来咱家五年了,也该给他说个媳妇了……。可他盼着爱华来信。还打算回天津卫去哪……。”婆媳俩正在唠家常,大门传来敲门声:“咚咚。文龙在家吗?”儿媳回答道:“在家!快去看看,谁来了。”王文龙打开门,一个小孩手中拿着一封信说道:“你家的信。”文龙接过信,高兴地说道:“奶奶,爱华姐来信了。”

王奶奶说道:“小龙,快去把东院里你五叔找来……。”王老五戴好花镜,打开牛皮纸信封,展开信笺赞道:“好字好字。俺王家出了个女秀才,老叔自悔不如。”王奶奶道:“你嘟嘟啥呢?快念呀!”王老五说道:“莫急,先给俺倒碗茶来。”李双喜急忙进屋倒了杯茶。双手端给王老五,润了下嗓子,念道:“最最敬爱的老同学您好,奶奶好,三婶好,代问全家好:双喜在那过得习惯吗?目前,国家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形势非常糟糕。九“好吧!俺把学到的功夫全教会他们……。”傍晚,李双喜跟着王奶奶来到离瓜地不到半里的小村子里。李双喜问道:“王奶奶,这村子叫啥名?”王奶奶道:“叫清河村。归青州管。好几百里路,你是咋从天津来这儿的?”“俺也不知道,师傅告诉俺,出了天津卫往老家方向跑,别离开铁路太远,到了青州就能打听到清河村,到清河村就能找到老同学。没想到让俺真碰上了。”王奶奶问道:“你师父姓啥?叫啥名?”“俺师父叫王风学。他长得真有点像爷爷和您。”“你说得像俺的,那是大儿子。他全家都进城去了,干的活比在乡下还苦还累。老二是大学教授。五个儿子就出息他一个。老三也没上过学;老四在山东泰安;老五念了几年书。谁家打来的信都找他看。”李双喜问道:“师父咋不在乡下,跑天津去干啥?城里活多累?”

王奶奶道:“年轻人都以为种地苦。城里有电灯、电话,高楼大厦!好在那儿?一家人吃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靠给人家装卸火车、搬运货物,清扫垃圾来养活一家五口人。挣的钱去了交水电费、房租费能剩多少吃饭钱?一棵大葱都吃不起……。”李双喜道:“让他们回来多好?”王奶奶道:“去年回来一趟。一家五口人打扮的像洋鬼子似的。西装革履,趾高气扬,装得像很有钱似的。邻居都夸他们在天津卫混的不错……。他把俺接进城里去了一回。孙子告诉俺,他们全家人,天天出去检破烂。回乡那次全家人穿的衣服、鞋帽,都是外国人扔的洋垃圾……。一分钱没花。俺听了气得住了一天一夜就回来了……。”李双喜道:“城里人离开他们就会垃圾成山,火车停运,工厂停产……。”

王奶奶说道:“你说咱一个庄稼人,在乡下守着几亩地,不缺吃不缺穿的多好,跑城里去受那罪。回家来还鼻子里插葱装象……?人家城里人都是有工作有职业的。不在家好好种地,跑城里干嘛去?”“在山东的叔叫啥名?”王奶奶道:“他叫王凤良,是俺四儿子。每年都来看俺们,数他听话。”王奶奶说着擦了下眼泪……。进了大门,两个十来岁孩子迎了过来。孩子小声问道:“奶奶,他是谁?”“这是你大爷从天津卫派来教你俩学功夫的双喜哥。”

两个孙子道:“太好啦。”双喜问道:“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俺叫王文龙十四岁。”年龄小一点的孩子道:“俺叫王文虎十一岁,”李双喜问道:“都喜欢学什么功夫?”王文龙道:“俺想学刀,像关公那样过五关斩六将。”王文虎道:“俺想学岳飞那样枪挑小梁王,”“嗬!都有志向。现在就教你们基本功。”李双喜见两个小徒弟学武心切,十分高兴。但两手空空如何教得,这下难住了双喜。忽然,发现房头有不少葵花杆子,便用镰刀修理成大刀模样。在双喜的指导示范下,两个小子就在院子里比划上了。王奶奶和王大娘,笑得前仰后合……。这正是:

血气方刚少年郎,岂容倭寇耍流氓。星夜逃离天津卫,青纱帐里把身藏。

双喜夜宿看瓜棚,恩人家中度时光。自古英雄出少年,习文练武中华强

李双喜当上了武术教练以后,把王奶奶家的两个孙子调教的特别好学上进,一家人高兴地合不拢嘴。王奶奶道:“这俩孩子总算找到武师了。过去,太阳晒糊腚都不起床。瞧他们现在,起早贪黑练武。美的都不知姓啥了。我的娘哎,笑死个人。”儿媳道:“李双喜要是能在咱们这儿安家落户多好。”王奶奶叹了口气说道:“一晃来咱家五年了,也该给他说个媳妇了……。可他盼着爱华来信。还打算回天津卫去哪……。”婆媳俩正在唠家常,大门传来敲门声:“咚咚。文龙在家吗?”儿媳回答道:“在家!快去看看,谁来了。”王文龙打开门,一个小孩手中拿着一封信说道:“你家的信。”文龙接过信,高兴地说道:“奶奶,爱华姐来信了。”

王奶奶说道:“小龙,快去把东院里你五叔找来……。”王老五戴好花镜,打开牛皮纸信封,展开信笺赞道:“好字好字。俺王家出了个女秀才,老叔自悔不如。”王奶奶道:“你嘟嘟啥呢?快念呀!”王老五说道:“莫急,先给俺倒碗茶来。”李双喜急忙进屋倒了杯茶。双手端给王老五,润了下嗓子,念道:“最最敬爱的老同学您好,奶奶好,三婶好,代问全家好:双喜在那过得习惯吗?目前,国家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形势非常糟糕。九“好吧!俺把学到的功夫全教会他们……。”傍晚,李双喜跟着王奶奶来到离瓜地不到半里的小村子里。李双喜问道:“王奶奶,这村子叫啥名?”王奶奶道:“叫清河村。归青州管。好几百里路,你是咋从天津来这儿的?”“俺也不知道,师傅告诉俺,出了天津卫往老家方向跑,别离开铁路太远,到了青州就能打听到清河村,到清河村就能找到老同学。没想到让俺真碰上了。”王奶奶问道:“你师父姓啥?叫啥名?”“俺师父叫王风学。他长得真有点像爷爷和您。”“你说得像俺的,那是大儿子。他全家都进城去了,干的活比在乡下还苦还累。老二是大学教授。五个儿子就出息他一个。老三也没上过学;老四在山东泰安;老五念了几年书。谁家打来的信都找他看。”李双喜问道:“师父咋不在乡下,跑天津去干啥?城里活多累?”

王奶奶道:“年轻人都以为种地苦。城里有电灯、电话,高楼大厦!好在那儿?一家人吃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靠给人家装卸火车、搬运货物,清扫垃圾来养活一家五口人。挣的钱去了交水电费、房租费能剩多少吃饭钱?一棵大葱都吃不起……。”李双喜道:“让他们回来多好?”王奶奶道:“去年回来一趟。一家五口人打扮的像洋鬼子似的。西装革履,趾高气扬,装得像很有钱似的。邻居都夸他们在天津卫混的不错……。他把俺接进城里去了一回。孙子告诉俺,他们全家人,天天出去检破烂。回乡那次全家人穿的衣服、鞋帽,都是外国人扔的洋垃圾……。一分钱没花。俺听了气得住了一天一夜就回来了……。”李双喜道:“城里人离开他们就会垃圾成山,火车停运,工厂停产……。”

王奶奶说道:“你说咱一个庄稼人,在乡下守着几亩地,不缺吃不缺穿的多好,跑城里去受那罪。回家来还鼻子里插葱装象……?人家城里人都是有工作有职业的。不在家好好种地,跑城里干嘛去?”“在山东的叔叫啥名?”王奶奶道:“他叫王凤良,是俺四儿子。每年都来看俺们,数他听话。”王奶奶说着擦了下眼泪……。进了大门,两个十来岁孩子迎了过来。孩子小声问道:“奶奶,他是谁?”“这是你大爷从天津卫派来教你俩学功夫的双喜哥。”

两个孙子道:“太好啦。”双喜问道:“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俺叫王文龙十四岁。”年龄小一点的孩子道:“俺叫王文虎十一岁,”李双喜问道:“都喜欢学什么功夫?”王文龙道:“俺想学刀,像关公那样过五关斩六将。”王文虎道:“俺想学岳飞那样枪挑小梁王,”“嗬!都有志向。现在就教你们基本功。”李双喜见两个小徒弟学武心切,十分高兴。但两手空空如何教得,这下难住了双喜。忽然,发现房头有不少葵花杆子,便用镰刀修理成大刀模样。在双喜的指导示范下,两个小子就在院子里比划上了。王奶奶和王大娘,笑得前仰后合……。这正是:

血气方刚少年郎,岂容倭寇耍流氓。星夜逃离天津卫,青纱帐里把身藏。

双喜夜宿看瓜棚,恩人家中度时光。自古英雄出少年,习文练武中华强

李双喜当上了武术教练以后,把王奶奶家的两个孙子调教的特别好学上进,一家人高兴地合不拢嘴。王奶奶道:“这俩孩子总算找到武师了。过去,太阳晒糊腚都不起床。瞧他们现在,起早贪黑练武。美的都不知姓啥了。我的娘哎,笑死个人。”儿媳道:“李双喜要是能在咱们这儿安家落户多好。”王奶奶叹了口气说道:“一晃来咱家五年了,也该给他说个媳妇了……。可他盼着爱华来信。还打算回天津卫去哪……。”婆媳俩正在唠家常,大门传来敲门声:“咚咚。文龙在家吗?”儿媳回答道:“在家!快去看看,谁来了。”王文龙打开门,一个小孩手中拿着一封信说道:“你家的信。”文龙接过信,高兴地说道:“奶奶,爱华姐来信了。”

王奶奶说道:“小龙,快去把东院里你五叔找来……。”王老五戴好花镜,打开牛皮纸信封,展开信笺赞道:“好字好字。俺王家出了个女秀才,老叔自悔不如。”王奶奶道:“你嘟嘟啥呢?快念呀!”王老五说道:“莫急,先给俺倒碗茶来。”李双喜急忙进屋倒了杯茶。双手端给王老五,润了下嗓子,念道:“最最敬爱的老同学您好,奶奶好,三婶好,代问全家好:双喜在那过得习惯吗?目前,国家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形势非常糟糕。九一八事变以来,整个华北危在旦夕,东北的百姓已沦为亡国奴……。我劝大伯,大婶,三叔、五叔做好抗日救亡的准备……。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我和妹妹爱梅准备奔赴延安。只有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能够救中国。此致,敬礼!

孙女王爱华,一九三六年八月十日。”

王奶奶问道:“毛主席手下有多少红军?”王老五道:“好多好多人啦。国民党反动派,东洋鬼子都害怕他。现在到处都是汉奸、特务,不该知道的就不要问了。”王文龙说道:“五叔说的对,咱们赶快把爱华姐的来信烧掉,要严格保密。您闲着没事,过来给俺当‘文老师’,俺得文武双全。不能当睁眼瞎?”王老五高兴地说:“从明天起,俺就教你们三个人学写字,王文龙高兴地说:“俺们有两个老师,一个教文,一个教武,李双喜道:“还是有文化好,在信上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王文龙道:“师傅,等把俺们教会了,咱们一起上延安去找爱华姐……。”

自那以后,王老五每天吃完早饭就来到了王光荣家,教双喜和两个孩子写字。立秋过后,金风送爽。王光荣的西瓜地种上了白菜,萝卜。李双喜每天下地干农活,用早晚的时间,把掌握的功夫,全部传授给了王爷爷的两个孙子。叮咛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光学不练是假把式。学会了套路,必须靠自己去悟、去练。基本功全靠个人去苦练。”

秋收开始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抢收庄稼。割豆子、掐谷穗、掰棒子、砍高粱,样样都拉不下他。甚至连耕地、耙地、耩麦子的活,他都学会了。这天他正在捆玉米秸,村子里突然开来一辆摩托三轮车,上坐有两名警察,一位穿便衣的日本特务。只见他头戴墨镜、礼帽,身穿西服,脚穿着皮靴,腰带上挎着王八盒子……。

警察下了车叫喊道:“老乡们听着,本县公安局奉命,张贴告示,缉拿逃犯。有主动交出罪犯者,赏大洋五十块。”

说完,有一个警察走到李双喜身边道:“我是杜保华,开车的是刘洪文,车上坐的是侦缉队的日本特务。日寇已到青县。爱华姐让你马上离开清河村回山东去。”说完,带着日本特务围着村子转了一圈。朝另外村子开去。李双喜道:“这两个警察他们是二大爷的学生。既然鬼子不肯放过俺,俺马上离开这里,免得您们受牵连。”王光荣道:“别急孩子,俺给你拿上点吃的带着。还有这点钱带上,回家去吧。”李双喜道:“俺可不要您老人家的钱。火车站查得更严,俺就朝南走,十天半月也能到家。给俺带点吃的就中。”

“那好吧,路上多加小心……。”送走了李双喜,王光荣对老伴说道:“我看这事没那么简单,这里面另有阴谋?”王奶奶道:“那日本人想干啥?”王光荣分析道:“小鬼子下一步很有可能有大动作,他们开着摩托车说不定是侦察地形来的?”

李双喜告别王光荣一家人。风餐露宿,踏上回乡的路……。经过十余天的跋涉奔波,跨过济南黄河大桥。到了泰安山区,不慎迷了路,在山里转来转去。赶巧遇到果农在为果树剪枝。要双喜下山到他家先休息一晚上,明天再回老家不迟。李双喜感激万分,谈话得知果农叫王风良,便道:“王风学,您是否认得?”“哟!那是俺大哥,他在天津卫,你咋认识的?”李双喜道:“他是俺师父。”“好嘛!待会你得好好给俺讲讲家里的情况?”刚要开门,只听得身后‘扑腾’一声,一看双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忙朝院子里喊道:“淑真她娘快出来”。四十多岁的老伴从屋里跑了出来问道:“这是咋了?”王凤良道:“刚才说话还好好的。八成是饿昏了。”

老伴道:“快把他抬屋里去。”“你快烧水给他洗一洗,换衣裳,俺去找先生。”不大会功夫,王凤良领来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医进了屋。他掀开李双喜的眼皮看了一眼,又号了一会脉,道:“这是饿的,没啥大病,有点发烧。俺先给他开三服药,观察两天。

王凤良接过字条道:“俺不识字,你给俺念念。”张大夫用左手捋了一下胡须念道:“大葱一棵,取葱白切碎;生姜一小块切三到五片薄片;大蒜三瓣到四瓣,放到砂锅里,添上一大碗水,开锅后,慢火熬,剩下多半碗时加两小勺红糖,服后,盖上被子发汗,汗出透,感冒发烧也就好了。”“这么容易,俺记住了。多少钱?”张大夫说道:“举手之劳谈什么钱?古人云: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这行善之事,也有俺一份,快拿回去。”双喜服过药,喝了碗红糖水,睡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王凤良道:“你这是几天没吃饭了?”

李双喜道:“离开青州,奶奶给俺带了三天的干粮。”果农王风良道:“这么说,你路上至少五天没吃东西了?你可真能忍,一般人早饿趴下了。这回好好歇着吧。”两个孩子高兴地跑到李双喜身边央求道:“哥哥别走了。”淑真拿来一个苹果说:“哥哥给你吃。您往后哪儿也别去了。”“小妹妹你吃吧……。”说完,他蒙上被子哭起来。王凤良道:“嘿!看样子,这小伙子心里有事……。”

吃过饭,双喜把自己如何离家出走,如何到天津卫,如何被拐卖,如何当童工,又如何逃出天津的事,都告诉了他的救命恩人。王凤良听了说道:“先留下住着,给救国会的兄弟们打个招呼。和小牛一块学功夫去。”李双喜高兴地答应下来。转眼之间又过去了四年。

这天上午,抗日救国会的一位师傅跑来告诉道:“不好了,现在日本人要来了。为防万一,李双喜赶快离开这儿。”李双喜道:“不走不行吗?”王大娘说:“俺们也不舍得你走,那帮汉奸,特务把你当共产党的探子抓去,俺咋救你?听大娘的,回自己爹娘身边去吧!岁数不小了,该成个家了。”第二天,李双喜告别王大爷一家人,返回李家大营村投靠了大爷李清汐……。

八路军刘政委听了李克政苦不堪言的身世以后,十分同情。希望他原谅老人的过错,尽快解脱痛苦,早日再续姻缘。李克政的成长经历充分证明,他是我党依靠的基本群众,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经研究上报县委决定:正式任命李克政为李家大营村村长兼任民兵大队长。这正是:

童年往事一桩桩,讲给亲人共产党。八路出身庄稼汉,同生共死为信仰。

抗日救亡挑重担,发动群众灭东洋。只要坚持持久战,定让鬼子来投降。

李克政自打给媳妇、儿子报了仇之后,心里也踏实了不少。但一想到媒婆让他为舅相亲骗了孙晓兰那件事,他就对上门提亲的人,心有余悸。再说这媒婆郑巧嘴。自从利用李双喜替舅相亲之后,一直过着饱受白眼的日子。她在人眼中失去了诚信,人送外号郑大骗子。从不敢公开从事媒婆这个行业。总想把女儿孟翠兰许配给李克政,作为补偿。而李克政最不喜欢的就是她这种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闺女。只想找一个勤劳朴实的女人为妻。而她女儿孟翠兰虽然如花似玉,但从小娇生惯养,嫌贫爱富。总想找一个有钱有势的小白脸,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一个崇俭戒奢,一个傲睨万物,岂能成为夫妻?

这天,一只猫在屋里窜来窜去,两眼耵住前面,突然,闪电般的向前一跳,两只爪子将一只大老鼠按住张开大口,咬住老鼠的脑袋从墙缝里叼了出来。嘴里不停地发出呜呜的声音,叼到一个它认为安全的地方,便松开嘴,玩耍起那只老鼠来。孟翠兰看罢猫捕鼠过程。感觉比每天去看蚂蚁上树,更有刺激。从此,便喜欢上了猫……。这天,她游手好闲,抱着猫去院里玩,突然窜出两只大老鼠,把猫咬得哇哇直叫。

她一气之下,把猫关进床头柜里,万万没想到,从柜子里呼拉跑出来一群老鼠。忽然她想自己那两只神秘的木箱子,将女儿支开,急忙掏出一串拴在衣大襟上的钥匙,抖动着手打开箱子。只见里面全是纸屑,十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给闺女准备的出嫁用的被褥,全被老鼠咬得千疮百孔……。这娘俩欲哭无泪。满院追着老鼠打,见那只大狸猫躺在太阳底下养尊处优,郑巧嘴照猫就是一笤帚,打得那猫,重振雄风。鼠害全清……。

郑巧嘴为了缓解同李克政的紧张关系,硬着头皮对李克政说道:“过去的事都是俺不好,这一回给你介绍一个美如天仙的黄花大姑娘。”“狗屁,还想拿俺当猴耍呢?哪里凉快上哪待着去。”“这次再骗你,俺就把亲闺女许配给你。”李克政道:“你闺女干别的不行,养老鼠是内行。”郑巧嘴道:“你咋哪把壶不热,提哪把壶,现在俺家早没老鼠了……。”“你家老鼠让你娘俩抓吃了?”郑巧嘴道:“人哪有吃老鼠的?这猫不能喂,得饿它。饿得越狠,它抓老鼠就越多。不过今天先不说俺妮的事。先带你看看城里的闺女。这个你要是相中了,往后不许再叫俺郑大骗子!”

李克政见郑巧嘴说得情至意尽。便道:“再信你这一回,再言不由衷,休怪我无礼。”

当天上午,他随郑巧嘴来到城南一棵大柳树下。郑巧嘴道:“你在这稍等,俺去找她娘俩来。”说完,甩开大步向街里走去。她去的这家主人叫王福善,满清秀才。老伴姓李,小名叫秀英,生有两男一女。两儿子都成家立业。老俩口守着老闺女过日子。女儿王庆喜年方十八岁。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织布、纺纱样样精通。心灵手巧,性格开朗,温柔善良。貌美端庄。郑巧嘴早就想把自家闺女许配给李克政,只因女儿不喜欢年龄大的,她才把最后一张王牌打了出来。一进大门就叫道:“他大娘,俺给您闺女提的亲事,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总算同意了。今麦俺把他叫来了。您娘俩同他见见面去。”李秀英道:“哎哟!您咋不提前说声?俺闺女刚溜出去”“多咱回来?”“不以埃,要不您先坐这等她一会,她脚丫子疼,走不多远!”

郑巧嘴道:“瞧您把闺女惯的。多大了,还到处玩?李秀英道:“俺就那么一个闺女,谁舍得让她干粗活。在家学针线活就满不错了。穷养儿,富养女嘛。”郑巧嘴道:“你闺女命好。要生在乡下,啥活不得干?”李秀英道:“可不咋的,俺结了婚,洗衣裳、做饭,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就这样,有时候男的还动不动踢你两脚,打两巴掌……。”

郑巧嘴道:“依俺看,就是缺家教。通情达理,哪有打老婆的?”李秀英道:“说得也是。人家城市里的男的可甜欢人啦!两口子走路不但搂着,抱着,家里的活都不用女人干。”“你看到了?羞死个人,不怕人笑话?”李秀英道:“你还那么封建。就咱们乡下落后。到城里你看不惯的事多去了。他姨家就住在济南市里。上楼像孙悟空似的,一按电钮,‘嗖’一下子上云彩上边去了。”郑巧嘴道:“哎哟!楼那么高?您这么说,咱乡下人啥时候也比不上人家城里人有福。”李秀英道:“不已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别瞧不起咱乡下人。起码,吃青菜不用买去。俺跟他姨去市场买菜,一看买那么一斤韭菜就一块钱。没有钱的人捡地下扔的烂菜叶吃。买回家的菜,一个菜叶都不舍得扔。一家人围着一盘菜,俺都不敢下筷子。乡下喂鸡喂猪的菜都争着、抢着买。俺觉得还是咱乡下好。所以,才让闺女嫁乡下去……。说话的功夫,门外跑进一个人来。只见她,一米五、六高的身材,穿一件上衣带大襟的红褂子,下身穿一条绿色单裤,脚上穿双绣花鞋。走路一瘸一拐的进了屋。

郑巧嘴道:“这闺女挺俊,咋成瘸子了?咋去见面?”李秀英道:“那有啥不能见的,待会先把裹脚布去了,见完面再缠上。”闺女王庆喜听了道:“俺刚才见过了。”郑巧嘴道:“你这闺女竟说瞎话。俺来你家没挪窝,谁领你见面去了?快梳洗打扮,俺带你们娘俩一块去见见他。”王庆喜说道:“不就是村南面树下坐的那个大叔吗?他八岁过继给他大爷对吧;她那房媳妇、儿子,让小日本都害死了,大爷也没了,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对不对……?”见隐瞒的事都被王庆喜抖搂出来,媒人臊得,无地自容。便道:“你这闺女都是听谁说的……?”

王庆喜道:早先您说他没娶过媳妇,没结过婚,骡子大马羊成群,这下露馅了吧!”郑巧嘴见无法抵赖便道:“谁家说媒不照好上说。你啥意见?”“俺听俺娘的。”郑巧嘴道:“你娘又没有见着,你给回个话,你看中没有?”“还行。就是年龄大点。”郑巧嘴转忧为喜,心想,这郑大骗子的帽子,总算摘掉了。说道:“哎哟!俺的娘来,这城里闺女咋那么大胆。这可省俺的事了,她大娘你去瞅一眼去?”

李秀英道:“只要她相中了,就行呗。俺看不看都无所谓。将来的日子全靠他们自己过。”郑巧嘴道:“哎哟!娘哎!这城里是啥风俗?咋闺女说了算呢?也好,这真是土地佬给配好的,原先俺想把俺那闺女许给他,死活不愿意。你闺女瘸着条腿,没梳洗打扮,他咋就相中了呢?”李秀英道:“想让他当你的闺女婿,干么还把俺闺女介绍给他?”郑巧嘴道:“都怪俺那闺女没福。事到如今,你们俩家该着是一家人。选个好日子就把事办了吧,夜长梦多,别让别的媒人再把你闺女婿给抢走了。”

李秀英道:“这事你就给他家商量吧。嫁妆俺早给闺女准备好了,六铺六盖……,六六大顺。”媒婆高兴地告别了老王家。来到大柳树下。见了李克政,就巧言令色地说道:“闺女不在家,她娘又嫌你岁数太大,配不上她闺女,不愿意出来见你。把俺这嘴皮都快磨破了,才答应下来。你可知道这城里人更难说话。谁都不舍得把闺女嫁乡下过点棉油灯的日子去。为了您,俺可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等完了事您可得好好谢谢俺。”

李克政道:“刚才还跑来个说媒的,强扭的瓜不甜,不行再见见她介绍的人去。”郑巧嘴问道:“那人给你说的啥媒?”“俺说先见了您说的,不行再去见她那个。”“她咋知道你是来相亲的?”李克政道:“不知道。”郑巧嘴道:“俺不信?”李克政介绍道:“真的,你刚走一会,她就从东边走过来了……。”说着他向媒人讲述见面的经过:原来,王庆喜刚走出家门,就打老远看见媒人大步流星地朝她家走来。王庆喜急忙藏到屋后偷听媒人和娘在院子里的对话……。她在院外听说是来找她相亲的。王庆喜便直奔南关大柳树而去。

看到李克政,便招呼道:“那位大叔,俺脚疼,快过来扶一把。您到那边给俺搬块大点的石头过来,俺在这儿也凉快一会。”李克政见这闺女拿他不当外人。便搬了块大石头放到柳树下面道:“这块咋样”王庆喜道“你这人够实在的,这块石头行倒是行,就是……。”李克政把褂子往石头上一放说道:“先垫上它坐吧!”李克政的两个举动,就赢得了闺女的芳心。夸道:“大叔真好,您家是哪村的?”说着瞟了一眼李克政。李克政道:“俺是城东李家大营的。”王庆喜道:“看打扮,是到城里来相亲的吧?”

李克政惊讶地看了看闺女,也没有梳妆打扮。便问道:“您咋看出俺是来相亲的?”“是那闺女告诉俺的。她长的可难看了,满脸大麻子。不愿见你!”李克政道:“丑的,俊的,会过日子,心眼好就行呗。”王庆喜道:“喂!大叔,俺想给您介绍个闺女,你要不要?”“您别逗了,哪有大闺女当媒人的?”“真的,俺不扫你,不相信……?”“先看看这个再说吧!”王庆喜说道:“你这人实心眼,多见几个不好吗?你年轻时咋不找媳妇,都这么个岁数了,还想找啥样的……?”闺女问到李克政的伤心处。他长叹了口气道:“原来俺有媳妇,也有孩子。小鬼子大扫荡,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见女人就抢。俺六岁的儿子,为救他娘,被鬼子一刀给捅死了,媳妇也……。”“当时,你咋不救他们?”

李克政道:“咋不想救,鬼子把村子围上了。“嗨!那天不是媳妇把俺推进水沟里,一个也活不了。”王庆喜道:“多亏你媳妇死之前还没忘了救你。”李克政道:“后来八路军帮俺报了仇,从那以后没心事再找媳妇。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的队伍打鬼子。”

王庆喜道:“你还想再找个啥样的?”“像俺这么大岁数,随便找个会过日子就行了?只要人家愿意,没啥挑的。”“大叔是个明白人,才四十岁,不算大。等着,俺给您介绍一个……。”“瞧您这闺女,说的像真事似的!”“戏弄您是小狗,真的,回家等着。这媒人的话不靠谱,您别信。”李克政道:“不管您说的真假,俺都谢谢你。人家媒人也是好心,既然来了,见一见再说。去半天了咋还没来?”王庆喜逗他道:“可能人家不愿意呗?”“嗯!这么大岁数,谁能跟咱?”王庆喜故意□□道:“哎哟,这老坐着,脚受不了,垫高点好。”

“我给你搬块干净点的石头。”李克政说着找来一块干净石头垫在她脚下面。她又让李克政帮她把裹脚布解开……。然后说道:“这些臭男人,不知咋想的?俺们女人好好的一个脚丫子,非让拿条布裹小它,他们咋就喜欢上了小脚女人呢?”

李克政道:“贱骨头呗!纯属吃饱撑的。”“你喜欢啥样的?”“反正俺不喜欢裹脚的女人。”王庆喜道:“看来你是个好男人。这裹脚太受罪了,好好的一双脚裹得不能跑,不能踮的。这些王八蛋男人太可恨?你是男的,你说该不该骂?”“你说呢?”王庆喜道:“像你这样的男的不能骂,岁数大的男人靠得住,就是那帮年轻的,爱什么三寸金莲。脚大一点就起外号,什么张大脚,王大脚的。吓得俺们女的都不敢出门。”王庆喜想,俺得再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和爱心,便道:“大叔,您行行好,把裹脚布扔远点。再把俺背着送回家去?”李克政想,这闺女还得寸进尺了,便道:“你不怕人家笑话?,将来还找不找婆家啦?”“俺不怕笑话,你怕啥?这辈子不找婆家了。俺脚疼?你送俺回家能咋的?”

李克政道:“好吧,于是就背着她一直送到家门口……。”媒婆郑巧嘴道:“傻子,咋不送院里去呢!”“她不让进院,她还说:“回去慢慢等吧!您是个老实厚道人,别自己瞧不起自己。会有闺女嫁给你当媳妇的。就这样,她就进去了。俺就回来了。”

媒婆听了眉飞色舞,心想,这回郑大骗子的帽子总算戴到头了。忙说道:“哈,哈,你让闺女给糊弄了。她就是俺给你介绍的那个十八岁的大闺女。”

李克政听了后悔无及,说道:“早知是她?直接送她家去多好。嘿!俺把她当媒人了。”郑巧嘴道:“哎哟!我的娘哎,快赶上梁山伯与祝英台了?”李克政问道:“她回家看到您咋说的?”“傻小子,那闺女相中你了呗。哎哟!瞧俺这媒说的,说一个成一对,俺看的准不准?”李克政道:“往后俺不叫你郑大骗子了,叫你郑婶,中不”郑巧嘴道:“中,娘来,这回俺总算能抬起头来了。”

这正是:

宠猫失职坑主人,积蓄变成老鼠粪。媒婆骗人遭报应,洗心革面重做人。

双喜相亲逢知己,诚信赢得淑女心。错把靓女当路人,闺女树下自相亲。

新书推荐

[综]完美穿越员再世为狐海贼王之青王攻略吧,少年(快穿)[斗罗]烨火[快穿]桃花游戏来做游戏吧!女王大人白莲花,给公主跪下![综穿]完美执事养成系统三千职业可攻略章鱼哥X海绵宝宝 比基尼海滩的幸福生活时空穿越症候群鸡夫夫(ABO)海贼王之镜花水月开封犬游记囧死个人了(快穿)逆袭吧,女配不朽之王宋帝江山快穿之拒绝小白花你好,猫先生[大唐双龙]问鼎奋斗吧,小受!系统之女配攻略黑篮之神级球员野生动物的日常梦幻傀儡师的综漫脸盲狱主修真记本书禁阅·熹微坏事多磨排名第二的超英室友总是在自吹做侍卫,朕也是天下无双古墓里的一窝蛇[陆小凤同人]九剑淑妃日常重生之朗朗星空芙爱维尔海的人鱼跪伏吧,鱼唇的主角!(快穿)[埃及神话]超度灵魂也要推行市场经济竹林深处是我家